央行日前發布的二月份金融統計數據有一組非常引人關注:以按揭房貸為主的居民中長期貸款減少459億元,這是自有統計數據以來的首次負增長。而在今年1月份,該數值為新增7424億元。減少的主要原因是全國商品房成交量的大幅度下滑,今年2月份,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積的同比跌幅達27%。商品房交易形勢的惡化加劇了正陷入資金危機的房企壓力。
一退再退,“燙手”的房地產項目
2021年,我國的房地產行業進入了低谷期,一方面“三條紅線”“貸款集中度”“集中供地”等調控政策相繼落地,投、融、營全方位受到嚴苛管控,另一方面下半年銷售遇冷,疊加債務集中到期,流動性普遍吃緊,暴雷、債務違約、停工等現象頻現。雖然從2021年年末開始,房地產政策已經開始適度糾偏,監管部門頻繁發出信號引導金融機構為房地產企業托底,滿足房企的金融需求,但是房地產市場依舊低迷,房企承受著巨大的壓力,部分房企的項目工地處于停工或半停工狀態。
一位鄭州房地產工作人士表示,去年下半年受洪災和疫情影響,公司已經實施了兩輪裁員,因為房子賣不出去,實在沒錢支撐。此外,河南房地產市場還有很多房企通過“放長假”來應對資金壓力,假期1到4個月不等。房地產行業資金緊張,房企債務違約、破產等屢見不鮮。
受房地產市場大環境影響,2021年精裝修市場規模同比出現下滑。作為跟房地產行業密不可分的中央空調行業來說,房地產市場的頹勢嚴重影響了中央空調在精裝配套市場的銷量。數據顯示,2021年全年精裝樓盤開盤規模預計達295萬套,相比2020年的325萬套同比下降9%。業內人士表示:“因為房企的資金問題,目前的樓盤項目經銷商普遍不敢接,有活不敢干的現象在業內非常普遍。房地產的施工項目只有預付款項并按照施工進度付錢,才會去做。”雖然更多的經銷商紛紛逃離房地產市場,轉向中小項目,但是仍然無法阻擋房地產鏈條上風險的蔓延。
開發商成本“縮水”,重壓下的新變化
為了獲得流動性,回籠資金,許多地產開發商選擇通過控制精裝房成本、降低價格的方式,提高商品房的銷量。精裝減配正是控制精裝房成本的主要手段,而配置的降低也包含著中央空調產品的減配,主要表現為產品更換、品牌更換等將高配變為低配的全方位降級。據了解,如房地產合同中已明確產品的品牌甚至規格型號和系列的一般不做更改,如沒有確定,同檔品牌和產品可再做挑選。此外,如有新建項目后期要求降低成本,部分經銷商在壓力之下不得不按照一定比例降低價格。
從中央空調供給端來看,去年以來,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的成本壓力不斷向銷售的終端釋放,渠道商面臨漲價與供貨的雙重壓力。在重壓之下,據悉,不少經銷商已經轉向集成化、智能化、舒適化的銷售之路,將新風、凈水、采暖、全屋智能家電等納入經營范圍,通過讓利消費者、提高出貨量的方式來保障自己的利潤和運轉,滿足自身生存發展的需求。不容忽視的是,中央空調行業的經銷商在拓寬賽道的同時,還需升級相應的配套服務,如售后、安裝、物流等等,以實力保障多元化賽道的穩健發展。
政策利好不斷,下半場又該何去何從?
今年3月以來,多地陸續調整房地產信貸政策,包括首套房和二套房首付比例下調,提高公積金貸款最高額度,房貸利率下調等。以鄭州市為例,鄭州3月份發布通知,提出多項樓市刺激舉措,包括取消認房又認貸、人才購房補貼、下調住房貸款利率、推進安置房建設和轉化等幾大利器。
今年以來,不到3個月時間,全國已經有超過60城市發布了各種穩樓市的政策超過70次,疊加部委發布的政策更是已經接近百次,政策暖風已帶動一、二線核心城市的市場開始回暖。值得一提的是,雖然2021年的精裝修市場份額隨著開盤數量的減少有所降低,但滲透率(精裝率)卻上升了4.6%。可以看出,當下的房地產市場對精裝房的認知接受度在不斷提高,精裝房市場仍然呈現出上升的趨勢。并且,伴隨消費升級的態勢,精裝房配套商品的規模、水平在逐步提升,智能化、舒適化、健康化的家居產品將繼續崛起,個性化、高品質的產品套系和場景解決方案將成為拉動消費市場的主要動力。
市場回暖信號雖然已經出現,但是各項政策、措施的效果傳導到房地產產業鏈上仍需要時間。在房地產筑底企穩的過程中,經銷商和品牌必須有靈敏的觸角,認清房地產行業的形勢和政策導向,準確把握市場需求,謹慎選擇合作對象,把握合作的主動性,降低回款風險。在重壓之下,守住自己的優勢、暫時推出風暴漩渦未嘗不可。其次,經銷商和品牌必須要尋找新的增長路徑,從單一產品運營向全屋智能、高端套系進階,提高市場競爭力,既要保“量”又要保“利”。同時要在產品設計創新、智能化等方面下功夫,抓住新品牌、新品類在培育和發展的紅利。最后,可以借助大數據及其他新零售平臺精準匹配細分群體需求,在售前、售中和售后提升服務客戶的能力,實現產品質量的提升和服務渠道的下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