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近日發布,從全局和戰略高度明確了加快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總體要求、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釋放了經濟下行壓力下持續深化改革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積極信號。
這一重磅政策會給中央空調市場帶來什么樣的變化?帶來什么利好?其中對于中央空調工程市場的影響值得關注,本文將從兩個方面進行著重分析。
一、投標競爭更透明
《意見》里其中一條就是:將公共資源交易平臺覆蓋范圍擴大到適合以市場化方式配置的各類公共資源,加快推進公共資源交易全流程電子化,積極破除公共資源交易領域的區域壁壘。
不可回避的是,項目招投標過程中違法違規行為屢見不鮮,讓一些正當經營的誠信企業有苦難言,比如出圈企業重復競標、明招暗定、透露標底暗箱操縱等等行為。
而此《意見》一出,將有望從根本上有效限制、規范中央空調工程市場的招投標行為,為工程商企業提供有力保障。
第一、強化技術掌控,優化提升招標服務。推行“互聯網+招投標”,做到信息全公開、投標全綁定、操作全留痕,以背靠背的方式預防違法違規行為。
全面推行全流程電子化招標投標,實現從招標項目受理登記、招標文件備案、發布招標公告、下載招標文件、投標報名到中標合同備案全程網上操作。未來所有的投標全程電子化之后,除了一些涉密的,可能全部會向社會公開,包括評標評委的意見打分可能也會公開。
如此一來,工程項目中的一些違規行為將無所遁形;各位工程商也就能更好地參與項目競標,并且還能節省一些不必要開支和交易成本。
第二、放開市場充分競爭,激發招投標市場活力。以往出于某種目的,一些項目工程在出讓或是招標之前,就提出種種地方保護性的要求,強行或是通過隱性條款變相篩選建設單位。
今后這些地方性保護條件將不得出現在出讓公告、出讓合同中,不得要求建設單位承諾由建設地注冊的建筑企業承包工程建設。對所有企業在我市招投標市場中的地位一視同仁,讓市場充分競爭。
這也就意味著工程商可以公平參與全國范圍的工程競標,有效拓展市場范圍;在品牌方拓展發展空間以及消費者需求釋放的情況下,工程商也就有了更多代理選擇和市場增長空間,而這恰恰是他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二 、強者的機遇、弱者的危機
眾所周知,國內中央空調市場“馬太”效應顯著,且近幾年有逐步加劇的趨勢。《中央空調市場》雜志相關數據顯示,2019—2021年中央空調前十品牌市場占有率之和一直在70%以上,2021年更是達到75.29%,頭部品牌的市場占比不斷增加,中小品牌的市場空間持續被壓縮。
此次《意見》要求打通堵點卡點、拓展更廣闊流通空間,以公平公正監管營造更透明營商環境;要求在要素、交易、流動、終端質量多個角度做到市場統一,同時破除壟斷、不正當競爭等阻礙有效市場的行為。
對于競爭力較強的頭部優勢企業確實是一大利好,同時也將進一步加劇“強者愈強”的固有局面,而缺乏競爭優勢的中小企業會更加“煎熬”。
一方面,大公司大品牌經過多年投入和創新,在技術和規模上占用先天優勢,且在短期內難以撼動。例如,在磁懸浮中央空調領域,海爾早早入局、已經深耕十數年,在全球和國內市場均榮居首位;而且對于中小企業難以進入高門檻的磁懸浮領域,于是在門檻較低的產品領域,大家一擁而入,市場混亂且競爭激烈,導致低價競爭、惡性競爭,結果只能是大家都不掙錢,日子越過越難。
另一方面,當區域市場壁壘被打破,市場環境更公平,大品牌則更有機會在全國范圍內參與競爭;相反,由于長久以來的地方保護,以及一些無形的區域壁壘給了中小企業較好的生存發展環境,助長區域低價和無序競爭,甚至部分企業無心發展技術、提高水平卻能“躺賺”。今后,對于中小企業而言,在技術實力、產品質量以及口碑影響力將遭遇跟大品牌更加直接的較量,顯然是一場更大的“危機”。
綜上而言,包含一攬子政策的《意見》將會深遠影響中國未來市場經濟格局,作為中央空調行業的主體——工程商和品牌商無法置身事外;不論是大公司、大品牌,還是中小品牌都要抓住機遇,發揮自身所長,迎接挑戰,以期在未來取得更加輝煌的成績。